(1)
清朝乾隆年製白玉雕乾隆皇帝皇室護身「觀音菩薩像」
(公元
1736 年至公元
1795 年)
此藝術品與清朝乾隆年製白玉雕「乾隆御覽之寶」雕紋乾隆皇帝御賞玉珮為同置一處收藏。
重量:
53 公克
尺寸:高
5.3 x 寬
5 x 厚
1.2 (公分)
介紹影片:
(2)
西漢白玉彫黃土沁帶水沁線穀紋遊絲毛雕皇太子用「龍鳳呈祥玉珮」
(公元前
141 年至公元前
87 年)
此玉雕水沁線、及西漢遊絲毛雕工藝於現代為完全無法仿製。
重量:
48 公克
尺寸:高
7.2 x 寬
7.4 x 厚
0.6 (公分)
介紹影片:
(3)
紅山文化青白玉雕遊絲黃土沁王族護身「玉鶚鳥」
(公元前
4700 年至公元前
2900 年)
註:此遊絲黃土沁於現代為完全無法仿製。
重量:
53 公克
尺寸:高
4.9 x 寬
4.2 x 厚
1.3 (公分)
介紹影片:
(4)
宋朝白玉雕紅血沁鴻運當頭龍頭「玉帶鉤」
(公元
960 年至公元
1279 年)
註:此紅血沁於現代為完全無法仿製。
重量:
49 公克
尺寸:長
8.5 x 寬
2.0 x 厚
2.4 (公分)
介紹影片:
(5)
清朝白玉雕將官男用「玉戒指」與將官夫人女用「玉珮吊飾」一對
(公元
1644 年至公元
1911 年)
男用「玉戒指」:
帶鑲重量:
19 公克
玉石尺寸:高
2.5 x 寬
1.8 x 厚
1.5 (公分)
女用「玉珮吊飾」:
帶鑲重量:
18 公克
玉石尺寸:高
2.9 x 寬
2 x 厚
0.6 (公分)
介紹影片:
(6)
元青花海撈瓷人物故事紋蒜頭瓶
(公元
1271 年至公元
1368 年)
註:此瓶之海撈瓷年代、元代蘇麻離青鈷料、與元代人物故事紋於現代為完全無法仿製。
尺寸:
瓶高
40.5 x 瓶口直徑
4.7 x 圓腹直徑
19 x 蒜頭瓶口之蒜頭腹部直徑
6.5 x 圈底直徑
12.5 x 圈底高
1.7 (公分)
介紹影片:
(7)
清朝乾隆年製最高等波斯一級大塊綠松玉石雕帶鑲「龍鳳呈祥紋」與「龍紋」乾隆皇帝御用中藥丸瓷松石瓶
(公元
1736 年至公元
1795 年)
此藝術品所使用之最高等波斯一級大塊綠松玉石雕刻石材及帶鑲「龍鳳呈祥紋」與「龍紋」精美工藝於現代皆為完全無法仿製。
瓶底款識: 乾隆年製
帶鑲重量:
376 公克
尺寸:瓶高
10.9 x 龍頭嘴口至把手寬度
11.7 x 瓶圓腹直徑
5.1 x 圈足底直徑
3.9 x 瓶口直徑
3.2 (公分)
介紹影片:
(8)
清朝光緒年製寶石藍霽藍釉帶鑲「龍鳳呈祥紋」與「帝王騎馬紋」光緒皇帝御用中藥丸瓷瓶
(公元
1875 年至公元
1908 年)
此藝術品所使用之寶石藍霽藍釉及帶鑲「龍鳳呈祥紋」與「帝王騎馬紋」精美工藝於現代皆為完全無法仿製。
瓶底款識: 光緒年製
帶鑲重量:
213 公克
尺寸:瓶高
11.4 x 龍頭嘴口至把手寬度
12.6 x 瓶圓腹直徑
6.5 x 圈足底直徑
3.6 x 瓶口直徑
3.6 (公分)
介紹影片:
(9)
五代後周皇帝柴榮官窯雨過天青色瑪瑙入釉雙獸耳「原刻奉華款」五爪支燒釘八棱直頸弦紋觀音菩薩淨水瓶
(公元
954 年至公元
959 年)
此藝術品所使用之雨過天青色瑪瑙入釉、底部細小五爪支燒釘痕、五爪支燒釘痕及原刻「奉華」款處皆為無釉並露出香灰胎色等精美工藝於現代皆為完全無法仿製。
此淨水瓶與中國陝西省法門寺出土的唐朝秘色青瓷八棱直頸淨水瓶
(現藏法門寺博物館)
的造型相同,但是於直頸近口端處多了一對雙獸耳裝飾。
瓶底款識: 奉華
瓷瓶重量:
307 公克
尺寸:瓶高度
19.2 x 八棱瓶口徑
2.2 x 瓶八棱最大腹徑
8.0 x 圈足底直徑
6.4 x 雙獸耳寬度
5.9 x 八棱長頸長度
10.5 (公分)
此瓶造型十分優雅,製作工細,釉質純凈瑩潤,其質感似絲綢般柔美。器型端莊規整,釉色晶瑩,胎質細密。瓶頸細長,直口,八棱唇,肩部圓隆,腹呈八瓣瓜棱形,圈足稍外侈,器底內凹。在瓶頸与瓶身相接處裝飾有相應的八角凸棱弦紋三周,呈階梯狀。通體施明亮雨過天青色瑪瑙入釉,瓶身內外及外底皆滿釉,釉面有細碎冰裂紋開片。瓶底部有細小五爪支燒釘痕及原刻「奉華」款識。五爪支燒釘痕及原刻「奉華」款處皆為無釉並露出香灰胎色。此瓶為柴窯瓷器中的上品,其工藝與兩岸故宮藏北宋汝窯瓷器中的上品相同。其原刻「奉華」款題字表明此器為當時供奉五代後周皇帝柴榮宮廷用佛教五寶瓶的器物。
介紹影片:
註一:唐朝越窑秘色瓷八棱瓶介紹
後唐庄宗(李存勖)同光
4 年(公元
923 年),越窑青瓷器被稱為
“秘色瓷”。後唐莊宗李存勗(公元
885 年
12 月
2 日至公元
926 年
5 月
15 日)。
唐朝越窑秘色瓷八棱瓶,唐咸通十五年
(公元
874 年),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现收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法门寺八棱净水秘色瓷瓶出于法门寺地宫中室内。其造型十分优雅,端庄规整,釉色晶莹,胎质细密。瓶颈细长,直口,圆唇,肩部圆隆,腹呈瓣瓜棱形,圈足稍外侈。在瓶颈与瓶身相接处装饰有相应的八角凸棱纹三周,呈阶梯状。通体施明亮青釉,有开片。足底露胎,胎色浅灰而精致细密。瓶高
21.5 厘米、最大腹径
11 厘米、口径
2.2 厘米、颈高
11 厘米,重
615 公克。
再从佛教的仪轨看,此法门寺八棱净水秘色瓷瓶出土时内有宝珠,应属于密教的供养器
“五贤瓶”
“五宝瓶” 之类。用它盛上五宝、五药等以消除烦恼、去除尘垢,系为佛家宝物。
越窑秘色瓷的装烧技术也是十分先进的。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釉面光滑,釉色纯净,器物底部有糯米状支烧钉的痕迹,表现出唐代越窑在装烧工艺方面的革新,即使用了匣钵,实施“单件烧”。秘色瓷打破了窑内明火叠烧的传统工艺,避免了因瓷器叠烧而出现的釉面烟熏、火刺、落沙、粘釉和内心留有支烧痕等缺陷,有效杜绝了明火叠烧的不足,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对以后的烧制工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註二:奉華款識介紹
傳說「奉華」款是北宋晚期宋徽宗時有一獻女,深受宋徽宗寵幸,御封為劉妃,賜宮一座名「奉華殿」,很多有「奉華」款的汝窯、定窯均為「奉華殿」的專用物。但是查找了眾多史料及多方論文均沒有確切的史料依據說明「奉華」殿的確屬性,且目前發現器物全部是「後刻款」,現分析這類「後刻款」應該有三種可能性,其一:有些可能是在南宋、金代斂進宮後在器物上後刻的款,例如現藏大英博物館所宋、金定窯刻花折沿盤底部中心後刻有「奉華」二字。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汝窯青瓷盤底部也刻有「奉華」二字,這兩種刻字刀法、結構相同,應該是十二、十三世紀刻上去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為「奉華」二字寫法較為自然,比較接近原刻款,這是用刻玉工具直接刻的,沒有修飾的痕跡,刻在器物的底部中心,也沒有給乾隆皇帝留出刻御題詩的地方,顯然不是乾隆時期所為,因此推理應該不是乾隆時期的刻款。
尤其是這兩件「奉華」款十分相似,從刀法,到字體結構,也與
2007 年杭州出土的一片殘片的「奉華」款極為近似。
據稱
2007 年於杭州海軍療養院工地,南宋皇宮大內遺址出土一片定窯殘片底,該殘片剛剛好有後刻款「奉華」二字,這兩個字的刻法與大英博物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兩件器物的刻款極為接近,尤其是「華」字,刻法也是磨刻的,與杭州出土的北宋定窯殘片類同,或許也是南宋宮廷在沒法訂製的情況下,選用上好的北宋定窯入宮,刻「奉華」侍用。
還有一部分應該是乾隆在心愛的瓷器上刻御題詩時刻上去的,乾隆詩曰:「定州白惡有芒形,特命汝州陶嫩青。口欲其堅銅以鎖,底完而舊鐵余釘。合因點筆意為靜,便不簪花鼻亦馨。當日奉華陪德壽,可曾五國億留停。乾隆戊午仲夏御題(公元
1738 年)」鈐「古香」「趙」二方章。 這首詩的左面刻有「奉華」二字,首先看看這字體是仿宋體,暗示它是宋徽宗時期的器物,再看看布局是明顯的讓出御題詩而特意刻在左側,這樣的布局是明顯安排好的,而絕不可能宋代預留出來給乾隆刻御題詩的空間,「奉華」二字的仿宋體也是明顯暗示年代,其實原刻款和宋、金後刻款都是很隨意的自然直線刻上去的,並不是按宋徽宗的瘦金體刻的,這件按宋徽宗的書體刻的顯然是「畫蛇添足」了。
第三類刻款就是晚清、民國時期所刻,1914
年成立了「古物陳列室」(即故宮前身),1925
年
10 月正式對外開放,為了一睹皇宮珍藏的寶貝,眾生雲集,古董商們也頻頻出入模仿御題詩,一時間市場上多了不少帶御題詩的器物,這類器物尚待今後仔細辨別。
今天我們爆料「奉華」原刻款卷口瓶,它將改變我們舊有的認識觀念,「奉華」應該不是傳說中的北宋徽宗寵愛劉妃的宮殿,不過據說劉妃所用的「奉華」印,或許是巧合?藉此而安在劉妃名下尚未可知?但是「奉華」款的器物早在晚唐、五代的定窯官樣器物上就已經出現了,而且是原刻款,這不得不讓我們重新思考「奉華」的年代及出處。
為什麼說這件定窯「奉華」款不一定是北宋的呢?我們發現了原刻「奉華」定窯白釉刻祥雲紋卷口瓶,這種卷口瓶應該是仿金銀器的作品,流行於晚唐,唐代的唐三彩作品也有,參見法國吉美博物館藏唐三彩唇口瓶,以及晚唐、五代「官」字款卷口瓶(參見《定窯瓷器探索與鑑賞》下冊
100 頁),這兩件瓶的頸部都有『竹節紋』(單節)裝飾,定窯此時的器物口流行卷口,時間的推移,卷口被粘合到頸部,形成了唇口,竹節頸裝飾也漸漸消失了,通過下圖的對比可以清楚地看出這類瓶的演變過程。A:晚唐定窯「官」字款刻祥雲紋瓶,B:唐代三彩唇口瓶,C:晚唐、五代定窯白釉刻祥雲紋「奉華」款唇口瓶,D:1969 年定州塔基出土(公元
977 年)定窯刻祥雲紋唇口瓶。
1969 年凈志寺(公元
977 年)出土的那件唇口瓶還有一段故事,出土時是完整的器物,1972
年
9 月
29 日中日建交,七十年代中這批定州出土的北宋早期器物作為文化交流到日本展覽,非常轟動,日本人對定窯的寵愛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展覽期間日本方面提出要購買一件早期定窯作品,這件刻祥雲紋唇口瓶就被選中了,幾次協商無果,日方工作人員就『一個不小心』打破了這隻瓶,之後,又一輪洽談協商還是要買這隻被打破的瓶,仍然無果!最後這寶貝帶著傷殘的身軀回到了祖國。可想而知這件寶貝的重要性喲。
縱觀目前查明的帶「奉華」款的器物大約十件,除上面介紹的定窯外還有上海博物館藏有一折腰盤及一小碗,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殘片標本,而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汝窯有出戟尊、瓶、瓜棱注碗及四件碟都刻有「奉華」二字,大英博物館藏一件宋金定窯折沿盤,2007
年於杭州海軍療養院工地,南宋皇宮大內遺址出土一片定窯殘片,1975
年調查河南禹縣鈞台窯址時,也採集到一件鈞窯出戟尊殘器,底部燒造前刻有「奉華」字銘,總結一下定窯四件整器+兩片殘片,汝窯七件,鈞釉一殘器。
所有這些加起來只有唯一一件完整的晚唐、五代定窯白釉刻祥雲紋「奉華」是「原刻款」,其它都是「後刻款」,至於後刻年代前面已經簡短說明,而鈞釉出土的那件原刻款很有可能也是明代初期的作品,就像在近年來的考古挖掘中卻證實它們很多是明代早期的器物,而眾多人認為是宋代宮殿的名稱也只是個猜測而已,要知道即便有了乾隆御題詩的器物也未必就是宋代「刻的」!這一點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後刻款」不能真實的反映歷史,只有「原刻款」才是當朝歷史的物證。
大凡唐、宋的宮殿名稱我們知道的甚少,這類款器物既不見宋人記錄,又不見於宋代墓中出土,大多是傳世品,且又是「後刻款」可信度大打折扣,就如乾隆帝把贗品題上御題詩,等到真跡進宮則不認,這讓後人很容易將題有御題詩的當成真跡道理一樣。
但是以上提到的汝窯、定窯白瓷本身並不等於年代不符,只是「後刻款識」還有待我們的專家、學者進一步考證核實。
參見黑石號沉船出水的大量唐代陶瓷,不僅有「盈」字款綠釉盞(可能是鞏縣窯、或長沙窯作品),還有「進奉」款綠釉盞,這就明確說明了唐代原刻款的器物在當時是不爭的事實。
以上文章引自每日頭條
2019-03-17 沙家櫪
(藝術家、考古研究者)
作《探索「奉華」款之謎》一文。
註三:汝瓷「奉華」款
北宋時汝瓷器表常刻「奉華」二字指什麼呢?奉華堂。「奉華」是南宋宮殿之名,南宋德壽宮的配殿,是宋高宗趙構的寵妃劉貴妃居住的地方,很多寫「奉華」的汝窯都是劉貴妃她本人使用的。
劉貴妃本是酒家之女,出身卑賤,但長得光艷風流,有傾國傾城之貌。徽宗對劉氏寵愛有加,與她形影不離。史書上記載,劉氏天資穎悟,善於逢迎徽宗,而且還有點兒才華,會畫畫,她自己有兩方章,一大一小,刻著「奉華」兩個字,在傳世的一幅曾被劉貴妃收藏的名畫上,鈐蓋有「奉華」小印一方,說明當年這些器物就陳設在劉貴妃所居的奉華堂內。
通觀傳世汝瓷的「奉華」二字,其字體的刻法如出一人之手,同為宮廷玉工所刻,因此一般學者認為「奉華」款汝瓷是皇帝賞賜劉貴妃的私人用物。除汝窯之外定窯、鈞窯器底也曾發現刻有「奉華」二字。
以上文章摘錄引自每日頭條
2016-09-11《揭秘汝瓷背後的故事 — "奉華" "蔡" 字款識》一文。
註四:此瓶瓶底之原刻「奉華」款識
此件藝術品應為五代後周皇帝柴榮元配貞惠「劉皇后」所住之奉華殿用品。因瓶底之原刻「奉華」款與另件藝術品「五代後周皇帝柴榮官窯雨過天青色瑪瑙入釉薄胎四方瓷碗
(公元
954 至
959 年)」之器底原刻「柴」款
(柴窯)
的出處及款識雕刻工藝皆完全相同。
(10)
清朝白玉雕皇室臏妃用「玉珮吊飾」
(公元
1644 年至公元
1911 年)
帶鑲重量:
33 公克
玉石尺寸:高
3.9 x 寬
3 x 厚
0.8 (公分)
介紹影片:
(11)
帶灑金皮籽料白玉雕「鯉魚躍龍門」紋玉珮吊飾
「灑金皮下必好肉」,帶皮色的籽料往往玉質細膩、溫潤,油脂光澤強,韌性好。
重量:
113 公克
尺寸:高
8.3 x 寬
5.7 x 厚
1.2 (公分)
介紹影片: